题扇桥

古代绍兴戢山南面有座“蒲扇桥”,它是座单孔石桥,桥洞高悬,造型别致。后来,为纪念王羲之在此处题扇赔礼,人们将它改名为“题扇桥”。

王羲之是东晋大书法家,世称“书圣”。有人说:他为练好书法,日日三更而寝,鸡鸣即起。也有人说:他家中清贫,为节省纸张,他每日拿着笔墨,到离家不远的柿林中在柿叶上练字,写满一坡,再走一坡,一场暴雨过后,淋下了柿叶上的墨汁,所以那一带柿子坡皆为黑士,连蒲扇桥下不深的河水也染黑了,这才练得运笔如神。

这蒲扇桥头住着一个靠卖扇度日的王婆,她因丈夫早逝,身后又无孩子,晚景十分凄凉。当时,任会稽县右军的王羲之常喜欢同亲朋好友结伴到城南的兰诸山游玩,经常路过蒲扇桥,看到王婆孤身一人,无依无靠,心中十分同情。

兰诸山离城二十里,青山绿水,风景秀丽,恬静宜人。山脚下,有座飞檐翘角的兰亭,王羲之和亲朋好友常在小亭旁的溪水边饮酒作诗,每次喝酒,他们都列坐于曲水溪径间,先由王羲之手执漆制羽杯,满酒后置于水上,杯随水流漂漂而下,停在谁面前,谁就得即席赋诗一首,若作不出,罚酒三杯,他们把这种玩耍称之为流畅曲水宴。

这年三月,王羲之约文学家谢安并亲朋好友三、四十人,又聚会兰诸山举行流畅曲水宴,他们吟诗饮酒,舐毫挥笔,热热闹闹好不快活,一直玩到日落西山方才罢休。眼看天色将黑,王羲之才招呼着众人起身回城。

回来的路上,一行人互相搀扶摇摇晃晃走上蒲扇桥,正遇王婆卖扇归来。她六十来岁,满头银发,手中提着一个小篮,篮内装着没卖掉的纸扇,十分疲劳地走在桥上,看见右军一一行人迎面走来,忙到桥边让路,她将竹篮放在石桥栏杆上想歇息歇息,不料一不小心,手一松,只听“扑通”一声,竹篮落到桥下,掉进水中。

这情景王羲之看得一清二楚,刚才,他们一行人互相搀扶,前拥后挤走上桥头,就看见王婆迎面走来,主羲之怜悯老人年老体弱,便想给她让路,无奈饮酒过多,两腿沉重,脚步有些迟缓。看见王婆竹篮掉进水中,他的酒醒了大半,也顾不得水冷石滑,忙招呼众人涉水到桥下给王婆捞起篮子,王婆接过篮子,一见纸扇被河水浸湿,心疼地掉下眼泪。王羲之见老人落泪,心中更加不安,追问缘由,王婆就把这几天卖扇销路不畅,今日出去,又几乎白跑一趟,而家中快要断米的事诉说一遍。王羲之想:本来卖不出去的扇子,再被河水浸湿,那就更卖不出去了,难怪老人伤心落泪。

可有什么办法呢?事情成了这样,总得想办法解决呀。他拿过竹篮,只见二十多把白纸扇,几乎全部被水浸湿,但由于捞得及时,凉晒一下还可使用。他眉头一皱,计上心来,回身让亲朋好友先走一步,自己搀扶着王婆来到她的小土屋中,让王婆从邻居家借来笔墨,挥笔在扇子上书写起来。二十把扇子,有的题诗,有的录句,还把王婆家中的存扇写了一些,一顿饭的功夫,这些扇子上都有了王装之的笔迹。刚开始王婆心中十分不快,要不是因为让路竹篮怎会落水?后来,被王羲之搀扶回家,气早消得干干净净,但对他刷上题字仍十分不解,怕弄污纸扇更卖不出去,老人面有难色,又不好开口。王装之看出了她的心思,安慰说:“不要担心,明日你卖扇时,就说是王有军写的,每把扇子起码可卖到百钱。”她听了,仍半信半毙。

第二天,王婆带着这些扇子上街叫卖,果然许多人看到王蓑之的题字,都纷纷来买,不一会,就把扇子抢了个净光。到这时,她才知道王卷之讲的句句是实。就为这事,后来将那座“蒲扇桥”改名为“题扇桥”。


搜集整理:赵成玉 皇甫姜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