腊八粥的传说

相传在很早以前,佛教广泛传入我国。苏州西园戒幢寺的挂单和尚阿二初入寺门时,当家和尚见他身体结实,就分配他到厨房里担水做饭。阿二力气确实不小,戒幢寺有几百和尚吃饭,每天淘米洗菜,挑水做饭,都由他一人承担。有时他还种菜浇园,忙得脚不沾地,却整天还是乐呵呵地越忙越起劲。

阿二身上经常背着一个叫:“乾坤袋”的布袋子,见人总是笑嘻嘻的。看上去粗手笨脚,行事却很斯文。烧火时,他总是把稻草、豆秸上没有打尽的稻谷、豆子摘得一千二净,放进他的“乾坤袋”里,淘米洗碗也要把沉在水底的碎米、饭粒捞起来晒干,倒进“乾坤袋”里,平时走路发现菜叶、瓜皮、豆粒,也要拣起来晒干,然后装进“乾坤袋”里,他的“乾坤袋”成了“百宝囊”

这年的腊月初八早晨,日光灰暗,寒风寸习。到了下午,不料北风凛冽,漫天风雪,恰巧寺里存粮吃尽,粒来未剩。庙里的和尚一个个饥寒交加,浑身哆嗦。这时,只见阿一笑嘻嘻地不慌不忙地打开“乾坤袋”,把里面的菜叶、豆粒、干饭、米颗倒进锅里,烧了一大锅香喷喷的八味粥,全寺和尚吃得美滋滋的,浑身极和和的,边吃边夸,皆大欢喜。当家的和尚吃了八味粥对阿二的行动更加赞许,说道:“善哉,善哉,惜衣有衣穿,惜食有食吃。聚沙成塔,积米成箩,还是阿二积福,功德无量”。从此,传十,十传百,传遍全国各地。以后人们每到腊月初八,家家户户都将黄米、红巨、小豆、绿豆、玉米、高梁、小麦、籼米等粮食混杂在一起煮成“腊八粥”吃,来纪念阿二的惜食行为。不少寺院里,还在醒目的地方蹲着一尊张口大笑、背着“乾坤袋”的菩萨,大门的横夏写着“皆大欢喜”。南宋词人周密的《武林旧事》中曾说:“八日,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、松子、乳蕈(xin)(一种可以吃的菌类植物)、柿、粟之类作粥,谓之:“腊八粥”。清代《燕京岁时记》对北京一代的“腊八粥”更有详细的描述:“腊八粥者,用黄米、白米、江米、小米、菱角米、栗子、红豆、去皮枣泥等,合水煮熟,外用染红桃仁、杏仁、瓜子、花生、榛仁、松子及红糖、白糖以作点染。”

时间流逝,物换星移。然而阿二和尚的惜食美德仍令人敬佩,当家和尚的赞语更使人受益不浅。特别是在丰衣足食的今天,发扬惜粮如金的美德尤为重要。


讲述人:陈有为
搜集整理:杜生文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