灵丘才子杜上化

一、稀世神童

杜上化,字子诚,山西灵丘人。生于道光三十年(1850),弟兄四人,他排行老大。世居下关,后迁上寨。家贫,父亲是个钉鞋匠。上化天生奇颖,才华高逸,读书一目十行,过而成诵。五岁就读村塾,因贪玩,老师处罚他用大针击刺其书半卷,责令第二天早晨背诵。次晨,杜不但能朗朗上口,且声调音韵,抑扬顿挫,文中情理表达得淋漓尽致,就像讲师授课一样。上化七岁就能作文,尤善应对。这年村镇酬神唱戏,开戏前老师便放学。一日,群儿正准备走出教室时,忽有几位长者走进学堂说:“听说有个学生聪明过人,何不让他对个对子呢?”老师应允,便让学生留下。某长者口念上联:“戏台唱戏,”上化随口应对:“书房读书。”长者故意难他:须再对一对方可放行。”该村东西街各有当铺一所,因日:“东当铺,西当铺,东西当铺当东西。”上化不假思索对以:“春读书,秋读书,春秋读书读春秋。”对仗工整,寓意高超。于是才名四起,“远近知之者,咸以神童目之”。

二、破格秀才

杜上化读了几年村塾。因家贫,深造困难,后来到觉山寺当了校役。觉山寺为本县名胜,寺内书馆常年聘请邑儒教学,凡来此就读的多为富豪子弟。这时,杜上化虽为校工,但读书成癖,王作之余,手不释卷。有一年,适值府考。老师率诸生应试,杜上化也想同去,因他过于幼小老师不答应。杜上化双膝脆地再三具求,才把他引到大同。试场规定凡应试者必须头戴红缨帽,诸生都有,唯他则无。不得已,老师外出,不知从哪里借来一顶,么他戴在头上。谁知人小帽大,几乎不见头,活像个大顶蘑菇。众人见状捧腹大笑,杜上化从容自若,随诸生进入试场。当点到他的名字时,学台非常生气,上化彬彬有礼地说:“我虽幼小,但能为文。学台一看他的言谈举止,先愣后惊,仍装模作样地说:“那就考考你。第一项,你先围着我面前的露明柱转三圈。”杜上化只转了一圈便跪在地上。学台问道:“因何只转一圈?”上化说:“主考大,人让我转三圈,意思是嫌我幼小,叫我三年后再来应试。我家贫寒,来此不易,望大人准我考这一次。”学台见他猜中心意暗暗称奇,便说:“好吧,再考你第二项,你写一一万字的文章,给我看看。明天交卷。”杜上化当即在桌面上执笔挥毫,倾刻写就,呈给学台说:“请您过目。”学台一看上面只写了十二个字,因问道:“我让你写一万字,何故只写一十二字?”杜上化说:“你仔细数数,我是写了一万字。”学台仔细一瞧,只见上写“一而十,十而百,百而千,千而万。”学台笑着说:“算你机敏,那么能背读五经吗?”上化颔首以应。于是主考官翻书提句,杜接读朗诵,如行云流水,几经测验,了无差异。杜上化这年一十三岁,学台认为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,便当机立断,破格中他为秀才。

三、进士落第

杜上化十三岁中了秀才。声名远扬,十五岁时,被河浙村的陈三凤(前清拔贡)聘为家庭教师。陈的亲戚王树乃、王树顶弟,都是文举(东河南镇人),号称灵丘的两位“书神”。这年看节,在串亲中发现了社上化。当初树乃兄弟很看不起他,便借故走进书房,对他进行考察。忽见书桌上展放着一篇文章《伍员吹萧乞食赋》。兄弟二人想了半天也想不起是哪位古代名人的作品,因问道:“这是何人所作诗赋?”杜上化谦恭地说:“是小生所作。”树乃惊疑地拿起文章,仔细推敲一番,觉得杜上化是个才子,愿收他为学生继续培养。此意出,杜上化当及拜他为师。但彼此相隔百里,怎样教学呢?树乃便派人每月接送文章一一次,进行批改。如此三年,十八岁的杜上化学业大进。不久,参加乡试,以第三名举人春园报捷。此后益加奋发,三十七岁那年,杜上化进京报考进士。他的文章逻辑性强,且耐人寻味,恰中判卷人包古人的心意,列为前三名人选之一。谁知三榜发出都没有杜上化的名字,原来被总监齐忠复卡下了。齐喜欢词藻华丽典故堆砌的文章,不喜欢杜上化讲叙事理的文章。又因齐是山西人,杜上化与他是同乡,怕将来成名后胜过自己。因此,杜上化落了榜。这次进京使他受了很大刺激。当时慈禧专权,政治腐败,外辱内压,生灵涂炭。杜留心时事,“痛清政之无为,伤国族之凌辱”,满腹壮志,图谋救国。于是意绝科举,不再应试。

四、设馆教读

杜上化进土落第后,便阴结志士策划革命。他认为革命的首要条件先得有人才。于是设馆于觉山寺,文武兼备,潜心教读。由于教授得法,声名大震。远道负籍者甚众,有志之士闻风向往。不数年间,人才倍出,桃李门墙遍及燕云忻代,仕途显达者大有人在,如平鲁刘懋尝先生(辛亥革命山西派赴南京代表,国会成立后当选为众议员)。至于武班则有各方剑侠教授武艺,其徒众身怀绝技的亦不乏其人。传说在习艺时有人能于大树下纵身凌空口衔一叶,往来摆动作秋千戏。谈到飞檐走壁忽现忽灭行踪神化者,皆视为常技。寺内僧徒也有不少文武双全出类拔萃的高手,如长枪翔铭,大刀翔敬,飞毛腿翔义等,彼辈后多还俗,有的于民国初期供职督军署,作了阎锡山的侍从人员。

五、创办乡勇团

杜上化由京城返回家乡后,经常对人说:“世道将要变了,我们要有个预防和准备,组织民力实为当务之急。一旦有事,或保卫乡土,或为国效力,都应当考虑到啊!”这一主张在他设馆教读的同时实地进行。先以本县南山五十三村为试办区,凡邻里编组,丁壮轮训,以及职工辅导、贫民救助等都有经密计划,又暂禁地方演戏,以其用费改作自治经费。将各村戏台改为粮仓,集存备灾救济粮。兴利除弊,除旧布新,种种设想都是关心民众造福桑梓之举。然因地方风气未开,乡民愚昧无知,再加上别有用心者的煽动,竟有人到省城告了黑状,说他“图谋不规”。巡抚据报,转令大同知府查办。知府李基刚行文召见杜上化。临行,不少人劝他不要去,恐遭不测。杜上化相信自已作事光明正大,折礼论事,成竹在胸,自谓凭三寸之舌与之论理可保无虞。到了大同,果如所言,知府不但不予制止,且礼遇有加。并极力赞助行之全县,以作尔后改进其他地方章本。杜上化正准备全面实施他振兴乡士的计划时,忽被提为省咨议局副议长,遂赴省城就任。

六、保举阎锡山

社上化在咨议局任职时,正值年富力强阶段,才华横益,文章惊人,办理地方自治一切措施,卓有成就。他的卓越才干得到不少人的赞助,大约在这一阶段他加入同盟会。没过二年,辛亥革命暴发,山西首先响应。杜上化是起义的策划者和组织者,任革命军总参谋长。1911年10月29日,山西革命军宣告起义,阎锡山用两面派手法窃取了都督之职。但大部分人反对阎锡山,而推举杜上化,杜在山西军政绅士中当时是最有威信的人物之一。狡猾的阎锡山早在起义前就骗取了杜上化的信任,相传有拜杜上化为“千老子”的说法,所以在关键时刻杜上化挖空心思为阎锡山出谋划策。

一天,杜上化出去郊游,走进战侯庙(萧何庙)敬香谒拜,口中喃喃默语。回归省府后便到处宣传:“战侯赞成阎君作都督,别人充此任不能治理安民。”这虽是杜上化编造的假话,但当时却骗得了一部分人的相信。

起义刚胜利的几天,太原社会秩序很乱,尤其晚间冷枪不断,土匪到处出没,抢劫事件经常发生。阎锡山夜间巡查都平安无事。杜上化就趁机说:“阎君真乃当代奇人,枪弹都不能近身,正是当今山西民众的头人。”

就这样阎锡山在杜上化的策划和支持下,保住了都督这把交椅。

七、大同解围

太原起义后,大同府同盟会立即响应。大同总兵王得胜逃跑,知府李清炳、知县葛尚清手下无兵,独身逃入瑞典人的教堂。此时,忻代宁公团续西峰率部北上,占据大同。12月5日革命军刚从南门进城,清政府派淮军郭典邦和毅军陈希义从东面围了城,不断开炮轰击。围攻四十多天,城虽未破,但全城已缺粮断薪,人心惶惶,大同形势危在旦夕。当时武昌起义军与清军达成补议,北洋军伐袁世凯窃取了临时大总统职务。阎锡山惧怕清军征剿跑到包头,太原一时陷入混乱。大同告急文书送入省府却无暇问津。

在此情势下,杜上化同阳曲知县旗人光裕来大同与清军谈判。1912年1月11日大同革命军赵不廉因得不到援军,决定晚上率部突围。这时杜上化从南门秘密进城,会悟了革命军将领,顿使军心稳定。次日晚,杜令人从东墙用绳系下会见清军首领。凭他能言善辨的三寸不烂之舌,力陈时局演变,顺逆取舍,民族大义。劝其审时度势,应天顺人,终于说服了清军,和议实现。由光裕和瑞典传教士高乐古、耿东开作保,议定清军进大同,公团撤回雁门关,由大同开拨军费白银四万两。由是,不仅保护了大同古文化,而且使民众免受一场兵戎之灾。大同解围后,杜上化回乡省亲。居不多日复因公赴同,民众得知后纷纷涌集御河沿岸,迎者如堵,都为一睹他的风采为快。

八、以德报怨

杜上化少年就读村塾时,同学中有个张姓乖戾儿,见杜成绩好十分嫉妒,且杜张两家素有宿怨。一天张于郊外设下陷井,诱上化堕入几乎摔死。计未得逞,心终不甘。成年后,行为更加恶劣,奸淫偷盗终日为害乡里,人称‘胎里坏’。杜上化中举后,张更加妒恨。某日,杜上化从县城归来,张窥测杜的行径,予先埋伏在村外要隘一大石后,看看杜走上前来,突然扣动土枪扳机,只听轰然巨响,杜上化应声倒地,张苍惶逃窜。过了片刻,杜上化站起身来,摸摸全身,并无半点痛处。原来当时正值隆冬,杜上化身穿大皮袄,所以枪砂只穿透衣物,并无伤着肌骨。回家后说知此事,。并猜出是谁干的。全家人都说应立即控告,追捕凶徒绳之以法。杜上化恰然自适,恬不为忤,急忙制止说:“善莫大于恕,德莫凶于妒。御小人则包容宥谅之不暇,又何必斤斤计较寻仇报复焉?果尔,则相因相激循还不已,天亦何益哉!”众人听他说得有理,就此作罢。

当太原起义全城混乱时,当局维持秩序配警察沿街巡逻。一天抓住个行迹可疑的人,怀中挟一大包袱。一检查都是金银细软,河所自来,无以应对。遂认为必系匪类无疑,按当时军律应就地处决。正准备行刑时,忽然该人申辩说:“我不是土匪,咨议局杜议长可以作证。”原来此人正是谋害杜,上化的张某,在生死关头求杜上化作保不过是为了拖延时间,自以为是不会有希望的。当把他带到杜上化面前时已面无人色,浑身颤作一团。巡警报告后请示如何处置,社上化十分认真地说:“这是良民,素行甚佳,且为我幼年同学,愿为作保。”就这样把他释放了。张某从垂死中惊醒,万万没想到命从仇家得救,感激涕零,伏地叩头再拜。杜上化忙把他拉起,说了些作人务正的道理,并给了路费,让他回乡去了。

九、终老觉山

大同解围后,杜上化回到太原。不久清帝退位,中华民国政权确立,杜上化就任山西省临时议会议长。

杜上化出身寒门,虽至显达,仍放怀于名疆利锁之外,置身于民肠物与之中。为人雍容雅度,平易近人,布衣儒冠,朴实无华。日用唯俭,食不兼味。他博学多才,思想开朗,擅长演说。任何纷争往往以片言只语便可弥祸于无形。出任咨议局副议长后,经常在文瀛湖畔之自省堂演说。每一登坛,则神采奕奕,气度昂扬,正言谈论,精辟尖锐。言人之不能言,言人之不敢言。听众犹如潮涌,礼堂经常拥塞。民国初立之际,孙中山先生莅临太原,杜上化即席讲演,分析革命形势,抒陈建国大计。踔厉风发,卓尔不群,深为国父所激赏,誉为党中不可多得之才俊。

然而世事风云,人心叵测。锡阎山督军宝座坐稳后,就不再把他“干老子”放在眼里了。没过多久,因和阎锡山政见有隙,杜上化便辞官告老。回乡后仍设馆教读于觉山寺。本寺方丈龙诚一向与杜上化交厚。杜在教学之余终日和方丈一道讲经参禅,打发时日。1920年6月病逝于觉山书院,享年七十二岁。一代人杰未能大展经纶,实在遗憾。


搜集整理:张进贤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