塔井三奇觉山寺

灵丘县城东南30华里处,峰峦叠秀,唐水环绕,中有古寺名“觉山”。据县志记载,北魏太和7年(公元483),孝文帝巡行至此,其母哭于山陵,绝膳三日不辍声。文帝性笃仁孝,思答母恩,遂颁帑金,建广刹,赐额日“觉山寺”,招集方外禅衲500余众。至辽大安5年(公元1089年),适镇国大王行猎至此,见寺宇摧毁,还朝后奏请皇帝道宗,旨敕下重修,赐钱10万缗,革故鼎新,重辉梵刹,更赐山田五处,计140余顷,为岁时寺众香火瞻养之资。地之兴复,大异旧时,魏峨踞一方之胜。延至明末,逢大地震,庙宇摧毁,除砖塔屹立外,遗址故墟,杳莫可寻。

现存觉由寺为清光绪11年(公元1885年)修建,主事人为龙诚和尚。至今民间仍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传奇故事。有人给他总结了这样四句话:“凡出之言无不超凡绝俗,凡作之事无不惊天动地。问祸福求方药无处不应,施文偈与书画无人不欢。”

龙诚原名王九龄,灵丘县沙涧村人。生于清同治2年(1863),卒于民国16年(1929),是觉山寺的方丈和尚。

王九龄自幼家境贫寒,其父王珍终生务农,靠几亩薄地维生。由于父母多病,他过早地担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,成长为一个勤劳的农民。清苦的生活和繁重的劳动,使王九龄经受了锻炼,养成了热爱劳动、生活俭朴、孝顺父母、与人为善、忠厚朴实等许多优良品质。每年冬春的农闲季节,他还打柴卖柴,以弥补生活的不足。

据说在九龄20岁那年冬季的一天,他在山上打柴。突然从南面来了一个白胡子老汉,劝他不要回家,留下修庙。九龄立即谢绝了这个请求,说家内有老父老母无人照顾,他走了,父母就得冻饿而死。再说,修庙要用钱,一家人的生活还顾不过来,怎能有钱去修庙?老汉说:“修庙不用你家的钱,只用你这个人,至于二老的生活问题,由我负责。”硬是留他修庙。王九龄看推辞不过,便说:“我先把这捆柴背回去卖了,给老人买点药,安排好了再来。”这才摆脱了老汉的纠缠。

传说这位白胡子老汉是贵佛,法名海音(南海观音菩萨的简称),他来到灵丘要寻找一位合适的人墪修觉山寺,我来找去,最后选中了王九齡。

九龄回家后,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和爹娘说了。两位老人十分纳闷:深山里哪来的白胡子老汉,莫非遇到了神仙?他们想起了一个迷语,“一块砖,盖了一个庙,里边住了个白老道”。大概这白胡子老汉便是白老道,让给他盖房子。于是吩咐儿子说,ˊ你明天再去,拿上三块砖,搭个楼楼,带上香纸、供菜,磕磕头。

依照父母的吩咐,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起身,到山上砍柴,并且搭砖垒楼,焚香烧纸,长揖跪拜。之后,准备背柴回家。正在这时,白胡子老汉又出现在他的面前,并且嗔怪地问道:“我昨天和你说的话你忘了?”“没忘”,九龄指了指刚搭起的小楼楼说:“那不是,已经盖上了。”

老汉看了看小楼楼,不满地说:“那不行,要盖琉璃的,还要殿、搂、亭、阁一应俱全,怎能拿三块砖来应付?”

最后,白胡子老汉終于说服了王九龄,托贵佛之名,剃度出家觉山寺。

当时的觉山寺碑倒房塌,佛象残缺,一片破敗景象。王九龄到这里后,一方面修身养性,讲经说法,而且勤学苦练,成为一个多才多智,能文善武的人!一方面四出化緣,广聚资財,一心扑在整修寺院上。人们称赞他是:“常守废寺不知有家,日受勤劳不知有身,一心奉佛遇人说法,日日如是不知疲倦。”为了修寺院不知吃了多少苦。

有一年,他买去东河南的一棵大树修庙,可谁知这棵树正被县长穆长春看中,于是对王九龄怀恨在心,企图整治他。这一天终于来到了。穆长春借故自己不信善道,不明佛意,说觉山寺和尚修寺院“此非正化,必邪惑人!”于是派出捕快,缉拿九龄。九龄被追赶到翅儿崖畔,眼看走投无路,便纵身跳到崖下。几十丈高的翅儿崖,人跳下去还能有活命?捕快准备下去看个究竟,好回去交差。可是,当他们绕过山梁走到山下一看,九龄雄赳赳地站在那里,没有一点跌伤的样子。于是,又是緊张的追捕。这一次,九龄又跳到一眼十八丈深的水井里。捕快以为这么深的井,人跳下去不是淹死也得摔死,反正不得一活。为了做得更合适些,他们搬来若干大石头丢到井里,要再来一个砸死。就在这时,那些善男信女们跪下一片,央求捕快不要再往下丟石头,并祈祷九龄上来。说话间,九龄“忽”地一下,从井口跳了出来。众人惊视,但见他衣帽整洁,点水未沾。两名捕快见状也傻了眼,慌忙跪下说,您本领超群,非凡夫俗子可以比拟,我们也不缉拿您了。不过还是请您跟我们到衙门走一趟,不然我们交不了差,连饭碗子也会丢掉的。九龄听他们这样说,便痛痛快快地来到县衙门。

在大堂上,县官对他严刑拷打,所有刑具无所不用。九龄的父亲为了保护他也跟着来了,结果被县官按同罪论处,折磨致死。可所有刑罚,没有使九龄折服。县官无奈,只好把九龄解往大同府,并且提前买通该府官员,密谋了个既定方针;九龄一到,设法整死

王九龄来到大同府,狱卒先给了他一碗白开水喝,可水里边暗暗放了不少砒霜。此时,正赶上九龄口渴异常,便拿起碗,咕嘟咕哪一气喝下。狱卒看在眼里,喜在心上,把他打入死牢,等待断气。谁知九龄喝了砒霜水,不仅未被毒死,反觉精神爽快。府官得知,暗暗惊奇,又生出一法,让他坐铁椅子。这铁椅子下边烧火,椅面通红,九龄坐上后却丝纹不动,且眯着眼念起经来。府里的大小官员见状,惊恐异常。于是,急急下令,无罪释放,并允许他化缘修庙。

王九龄出狱后,继续坚持修庙。他看到本县地薄财寡,恐难成大局,便带徒弟龙聚、翔钰等到外地募化。他们赤脚摇铃、风餐露宿,萍足不定,云游四方,先后到达河北、北平、江苏、四川等很多地方,终于集金万余。

王九龄殚精竭虑,惨淡经营,整整付出二十余年的辛苦,终于修成包括大雄宝殿、弥勒殿在内的正殿、配殿、过殿、钟鼓楼、梆点楼、藏经楼、碑、亭、阁、方丈室,计院落十余处,房一百三十余间,占地十亩四分。“开光“时人多做不迭饭,九龄把自己的指头当腊点着,人们光顾围观,才给做饭拉开空子,又蒸出24石黄米的糕。寺宇修成后,他成为觉山寺的方丈和尚,法名龙诚,字风琳,号孝禅。

觉山寺全部建筑依山傍势,因地布景,结构巧妙,气势非凡。三处正殿为寺院之主体,中间魏然崛起者为释迦佛殿,仿故宫太和殿修建,檐牙高筑,瓦缝参差,气势磅礴,古朴精美。东西两处正殿建筑形式相同,外观两层,八挂全顶。殿顶复建四座小佛龛,高二尺许,也分上下两层,玲珑剔透,天工奇巧。殿内部分佛像已重新修复,壁画保存较好。迦兰殿内描绘释迦牟尼出家前后故事,《初启出家》和弥勒殿内的《元始赐食》等壁画,浓妆艳彩,焕然眩目。

寺右腋有塔一座,呈八角锥状,砖构密檐式,高十三丈,拔地而起,秀插云霄,气势雄伟,风格独特。塔级十三层,每层都是木椽、砖桷、琉璃瓦。椽上吊悬铃,清风徐来,铃声悠扬,和环塔飞翔的山燕声伴成交响乐,清脆悦耳,令人陶醉。塔座周围系砖雕,歌舞伎动作优美,栩栩如生;金钢力士威武雄壮,雕造精美,是雕造艺术的珍品。塔底层内有木雕卧佛一尊,文静安祥,微含笑意,四壁保留有壁画。

从塔南侧向前走十数步有一井深亦十三丈。塔四南一小山上复造一小塔,从山麓到小塔尖,高亦十三丈。两塔之高、井深皆十三丈,“三齐”为奇,即所谓“塔井三奇”之胜景。

从孝文帝初建梵宇至今一千五百余年,世代烟遥,几经兵火兴革,多次地震,庙宇三次重建,而塔井则岿然独存。

灵丘觉山寺以其独特的景观受到世人注目,并被收入《中国名胜词典》之中。历代不少名人赋诗題字赞觉山寺。顺治庚子知灵丘县事宋起凤以《塔井三奇》为题赞曰: 闲云一片向空流,孤寺还藏云上头。
边塞荒龛封白草,莓台古井嵌丹珠。
林光静抹山前出,塔影高连水底浮。
晋魏欲凭何处吊,平沙漠漠使人愁。
康熙二十三年,知灵丘县事岳宏誉在《游觉山寺》诗中写道:
柳色城南路,青青到觉山
溪明新雨过,峰静宿云还。
古柏留僧腊,繁花驻客颜。
寻幽多逸兴,绝顶直跻攀。

觉山寺为灵丘九景之一,不但栋宇辉煌,且周围环境分外清幽。登上文昌阁,仰视:层山壁立,形类仙掌,尖耸而秀丽,遥与塔应,有“石山疑无路,云开别有天”之景,俯视:激湍萦迥,喷珠溅玉,堆雪惊空,逝去若箭。山光水色,交相辉映,使人感情奔放,心旷神怡。

年代的久远,使觉山寺庙貌陈旧,不少地方油漆剥落。近年来,续常和尚吸收民间资金,更腐瓦,易败檐,全力整修,使部分建筑焕发出了新颜。由于该寺靠山向阴,临河傍水,在气候上有冬暖夏凉特点,加之环境幽雅别致,可坐眺碧水野趣,若能在此增建若干生活服务设施,那将是一处十外理想的旅游胜地。


搜集整理:张田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