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上化的故事

杜上化(1850–1922),字子诚,灵丘县上寨人。清同治二年考中秀才(13岁),1873年中举人(23岁)。学生门徒甚众。1888年(光绪九年)赴京考进士未中。信仰佛教,乐于助人,巧言善辩。清廷腐败期间,在家乡组织“联庄会”,树旗编号,保乡安民。1908年加入同盟会。1909年山西咨议局成立,任议长。1911年参加山西革命军太原举义,组织山西军政府,任总参议,兼国民议会议长。1912年组织临时省议会,任议长。同年元月赴大同调解军事险情,化险为夷。大同各界人士为其赠送对联:“杜议长来,四门不堵;光大令到,万民争光”。1916年复任议长。1917年,因与阎锡山政见不和,告病归里。孙中山1912年来太原时,曾与杜上化长谈。临行时告众人说:“杜子诚先生,为尔山西一日不可少之人物。”(《杜子诚先生事略》抄本中语)。.民间曾有传言其为阎锡山之“千爹”说。生平有《记女豪杰》、《人格论》、《山汉辩》、《国民解》、《东菜孝社语录》等著作。1922年8月病故,享年73岁。杜死后,阎锡山拨专款为其树碑、纪念。本文是他侄子杜如岗讲述的关于他的六个民间小故事。

一、幼年聪慧

子诚七岁时,奶奶突然得病,愁得子诚父亲团团乱转:“怎么办?怎么办?…”

“爹爹别愁,孩子自有办法。”幼小的子诚安慰着父亲。

第二天一早,子诚瞒过父母,悄悄地走上了通往上寨镇的小路,去给奶奶寻医看病。

到了镇上,他看到医生模样的人就挡住磕头,很多医生看他是个小孩,以为是傻小子,都不予理睬,急得子诚不知该怎么办。突然,子诚发现街正中有一家中药铺,便赶紧跑了进去。见一老者正在卖中药,他便“扑通”一声,跪到店门口向老先生不停地磕头,老中医不明事由,出来扶他起来问:

“孩子,你为何给我磕头?快快起来。”

“先生不给我奶奶看病,我就不起来。”子诚跪着哭泣。

“你奶奶是何人?你起来慢慢说。”老先生往起扶他。

“先生不答应,我就不起来。”

“好!我答应,你起来吧!”老中医惊奇地哈哈大笑起来。

老中医问明子诚奶奶的病因病况后,随手开了一个方子,并免费给他抓了药。

“孩子,你赶快带着药回去吧。奶奶服了中药,就会好的。”老先生抚摸着他的头说:“真是个孝顺孩子。”

子诚磕头谢过先生,便小跑上路。天已快近黄昏。为了在天黑前赶回下关村给奶奶服药,他边跑,嘴里边喊着:“爷爷儿,爷爷儿(太阳),你慢点落,等我送回药去你再落。”

事也凑巧(实因他跑得太快),等他跑回家后,太阳仍然留在天上。等子诚给奶奶服下药后,太阳才落下山去。

经过这次治疗,子诚奶奶的病情大见好转。

二、过人的才学

杜上化十三岁时中了秀才。这在县城内,传为佳话。

那是清朝咸丰同治年间。杜上化在镇土发现招考秀才的文告,便执意要去赶考。这样一个小孩,家人怎能放心的下?可子诚执意要闹着去赶考,家人只好作准备,让他前去应试。

第二天一早,家里给他准备了一袋糠面和豆渣蒸成的窝窝。由他叔叔背着到大同府赶考。

走了四天四夜来到大同城。城内有钱的学生骂他是个“山汉儿”,围着他观看。杜上化非常气愤,他说:“余也生长深山,幼读书山。山汉者,不见其成形文或细,川汉者,不见乘性之独优。古之神仙豪杰都出自深山幽谷。孔子出生于尼山,虞舜耕于历山,周公祖东山,夷齐隐于西山,王母久居群山,关公显神于玉泉山,真武修于五党山,洞宾得道于终南山。是圣贤之不外乎山,是圣人有赖于山,未尝以山汉而传之也,敢以山汉而目之哉。”他还张着小嘴骂道:“川者,下流之地,众秽之所归。虽有江、河、淮之名,不过鱼整虾蟹之类。大凡物之有神异者,不愿久居于川,而远避于川也。山川而合言之,则山又胜于川也。人云‘名山大川’,岂日‘名川大山’。皆先有山,而后有川也。岂可以川汉为得意焉?”说得围观的那些人闭口无言。

考场上,主考大人对考生一一测试。轮到杜上化时,他叔叔将他交给了主考大人。主考大人一看是个小孩,以为他叔叔是闹者玩的,很是生气。可子诚却有礼貌地拱手行礼:“考生杜上化前来拜见主考先生。”便跪拜主考。

主考先生先是一愣,后又很欢喜。便装模作样地说:

“好吧!现在考试开始。”主考先生变得严肃起来:“第一个题目是,你先在我跟前转三匝,我就中你一个秀才。”(实际是故意戏弄他)。

杜上化只在他眼前转了一圈,便“扑通”一声跪在地上。主考大人奇怪地问:“我让你转三匝,你为何只转一匝就不转了?”

“先生,您让我转三匝,意在让我三年以后再来考试,嫌我岁数小。我今年就要和您要‘顶子’(清朝中了秀才所戴的帽子)。”社上化跪在地上“哇哇”地哭开了。

主考大人没有办法,只好说:“好吧!“你起来。”等他起来后,主考又说:“现在考你第二个题目,让你在一天之内写篇一万字的文章给我看一下,明天交卷。”主考大人准备起身要走出考场。

“先生,考生已答好,请您过目。”杜上化只在桌上挥笔一动,便将试卷双手捧于主考大人面前。

主考大人惊奇地展卷一看,只见上面只写了个十二字,便皱眉而问:“我让你写一万字,你为何只写了十二个字,这成啥试卷?”

“先生再仔细数数,我是写了一万字。”子诚认真的解释。

主考大人仔细一瞧,只见上写:“一而十,十而百,百而千,千而万(《三字经》中的一一句话)。”主考大人才明白其中之意,一下子非常高兴,认为他是当世奇子,实有了不起的聪明才智。便当机立断道:“本主考忙于一世,未见到你这样幼年奇才。今破格中你秀才。”说完话,便提笔向上奏章。就这样,十三岁的杜上化大同府首考一次,就破格中了秀才。

三、巧言善辩

一年夏天,子诚正坐在村子里的一棵老榆树下翻看着一本老黄历和几本“四书”。一个年轻妇女走过来,手里抱着一个老母鸡,让子诚给她看看鸡下蛋的时间。这回可把杜上化急坏了。他想:“我怎么会看下蛋的时间呢,可是如果拒绝了这位大婶,她会不高兴的。”便急中生智:“鸡下蛋要看小鸡的喂养时间和食用情况及其日期。”便仔细向这位大婶询问了这些情况和通常鸡下蛋的传统时间,初步估算出了这只母鸡下蛋的时间。表面却装模作样地翻看黄历:“大婶的鸡子,保您在今年阴历七月初四前后下蛋。”而靠前靠后都行,这个日期当然保险了。这位大婶高兴地去了。

只可笑,这大婶到了七月初四仍不见鸡子下蛋,便又去找杜上化。他解释说:“我说七月初四前后,后者为贵。过几天总是要下的。”果然,不出二十天,这只鸡终于下了蛋。这位大婶便整天在外宣传说:“子诚能看天算命,连母鸡下蛋的日期都知道,真是天上的圣人。”云云。还给杜上化送来一篮子鸡蛋。弄得杜上化哭笑不得,只感到非常有趣可笑,可又不好解释,只好收下。

四、为师与拜师

杜上化十五岁那年,灵邱河泽村有个姓陈的大户财主,聘用他去给教书。所教的学生是财主的女儿,22岁,比杜上化整整大七岁。这个小姐许给了东河南姓王的一家,但还没过门儿。这王家弟兄二人都是两名进士,老大叫王树乃,老二叫王树顶。号称灵丘县内的两位“文神”。

大年初二,河泽的女婿王树乃约其弟树顶到岳父陈家拜年。进了陈家,弟兄二人和陈老行过礼后,走进书房。见一小孩正在严肃地为小姐讲解古文。弟兄二人很是奇怪。

“这小孩在书房里千什么?”王树乃问。

“我给你俩介绍一下,他叫杜上化,字为子诚,是我特意为小姐请来的教书先生。”陈老认真地介绍道。

两位成年的进士怎能看得起一个十五岁的小孩,根本不相信他还能为人师表,便不予理睬,只进书房览阅书目。

当王树乃转到杜上化的书桌前时,突然发现书桌上放着一篇诗赋稿,题目叫做《伍员吹箫乞食赋》。王树乃、王树顶看了半天,想了半天,就是想不起是古籍上哪位名家的作品,便只好去问跟前的小孩:

“这是何人所著诗赋?”

“是小生所作。”

“什么?是你作的赋?”二兄弟吃惊。王树乃不相信地摇着头上下打量着这位小孩。

杜上化默默地点了点头。

王树乃重新拿起赋文推敲,只见全赋以题为前,新颖别致。

他还是怀疑地对杜上化说:

“你给我讲一讲。”

杜上化逐字逐句,从诗赋的格律形式到内容都圆满讲出,惊得二进士目瞪口呆,最后只好相信。

“你愿意不愿意拜我为师?”王树乃实在为他的才学所总动,决心收教他。

“小生愿意。”杜上化跪倒磕头而拜。

“好,快快起来,从此以后你就是我的学生。”

“只是学生家住河泽,先生住东河南,相隔百余里路,怕您教学有困难。”

“杜生勿愁,师傅自有办法。”待杜上化起身后,他说道:“古人云:‘立其志,勿惧难’,只要你愿意拜我为师,有志勤学,我愿到老教你。”他停了停又说:“至于相隔太远,也好解决,你按月写好文章,我按月给你修改,这样日日积累,月复推月,不就解决了吗。每月到阴历三十那天,我派人用骡子去河泽去驮你的文章。”

就这样,社上化拜上了名师王树乃。从此,一学就是三年。三年以后,十八岁的杜上化便在灵丘城内一举成名。后来在太原府衙应试中了举人。

五、组建联庄会

在乡授徒期间,杜上化看到朝廷腐败,八国联军入京,两宫西逃,逃兵集县境为患。事变经常发生,土匪天天出现,百姓担惊受怕,日日防贼。他认为:“非创办民团不足以保地方。”便纠合一部分实力,揭竿而起。利用六朝僧人名“桂馥”(或贵佛)者附在自己身上说了些“神话”的机会,给其建了神庙,并通过牧者之口,宣传自已要干的事。

因此,得到当地百姓的信仰,加上他原来的才学和名气,很快由近及远,联络了五十三个村落,组成联庄会(保家乡勇团)。南到大地,北到银厂,东到招柏,西到串岭,分五个分团,连成一片。以上寨为中心设团局,东南西北四方各设团长,各团内又分层次和头目,树旗编号。东团青旗,西团白旗,南团红旗,中团黄旗。有“五团绅董五团民”之说。他们自己做武备,潜刀枪,农闲操练,农忙种地,保乡安民。

从此后,土匪再不敢前来扰乱,百姓的日子过得很安稳。当时人们都唱着这样首歌:“雁门关内的灵丘城,南山上的众乡亲,安稳的日子天天过,全靠出了个杜子诚。

六、神力和人力

灵丘县城南有个宏大的寺院,名日觉山寺。这寺院傍山依水,地势险要。传说北魏孝文帝年间修成。到了明朝年间,只因觉山寺的和尚,经常下山烧杀抢掠,强奸民女,违反戒规,无恶不作,被地方官吏奏准朝廷,将觉山寺院连人带寺烧了个净光,只留下一个觉山塔,一口寺院深井,一座大山,三种景物的尺度奇异地相等,都是十三丈。故而传称为:“塔井三奇觉山寺。”

当今的觉山寺原来是清末的一个放羊娃、名日龙诚的重建的。就说这个放羊娃,如何能修起这样~座庄穆而又宏大的寺院呢?这里有一段互借“神力”和“人力”的传说。

传说这放羊娃,从小生活在觉山寺院附近。有机会他就经常在寺院废墟中览古寻踪,看碑读文。加上附近村里老僧人的讲解传教和他家几代对佛教的信仰,便从小就立下了重整觉山寺院的壮志。到了青年时候,龙诚血气方刚,聪明过人,才学奇特。便托人与杜上化取到了联系。龙成就是要借杜上化的威望和才学来整修觉山寺。

而杜上化从小也信奉佛教,对佛门僧学更是无不精通,他认为佛门圣地是前世造下的神灵。因此,涉步佛门就异常尊重。加上他也想借佛门的“神力”来填充灵魂的空虚,便和龙诚相拜成兄弟,互借其力:龙诚要借杜上化的“人力”,而杜上化则要借其“神力”。

在杜上化钱、财、人、力的帮助下,龙诚更加心诚志坚。一次,他派他的二徒弟翔钰乞悄化缘至归化城(绥远)中,为让人出力相助,用刀子将膀头骨头穿空,然后将铁绳穿过,两端托板挂铃,又将铁绳缩腰锁好,手中播玲,上身赤体,迈着四方步,光着脚,行走在缓远街头。很多人为其建寺的精神所感动。便奋力相助。有些好事的人,为了考验他是否真心诚意。将刚刚出加的炭火渣子,倒在街头,看上去还有火带红。翔钲并不绕道而行,却是从火上踏步而过,终于获得了当地百姓的信任和支持。

靠着杜上化的财力相助和龙诚和尚的真心诚意,觉山寺院终于筹备齐全,动工开建。这里还有一则小笑话。

由于动工人员太多,做的饭一下子满足不了大家的食量,总要轮番而吃。故而,一开饭,人们就将伙房团团围住,有时还会发生乱抢乱吃的事。为了让大家按次序吃饭,每到开饭前,龙诚总要用手玩一点戏法吸引大家前去观看。一次,他事先没有准备好戏法儿,眼看着一一大群人又要拥集伙房,便急中生智,将二拇指塞进油瓶内,拔出就用火点着,一下子把所有的人都吸引了过去。人们看他手指着了火,又惊又怕,龙诚却说:“觉山祖僧怪我们吃饭不讲次序,特予惩罚我这个领头人。谁若以后再去拥挤抢饭,就要点谁的指头。大家要引以为戒。”从此以后,再未出现吃饭拥挤的情况。

觉山寺院,在杜上化“人力”的帮助下,终于开典修成。他还为寺院写了碑文(尚存)。后来,社上化到省城做了官,人们说那是靠佛门“神力”帮的忙。


讲述人:杜如岗
搜集整理:张新平

Top